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16日在揚州舉情趣用品行專家論證會,黃景略、徐光冀、王巍、趙輝、劉慶柱、信立祥等11位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在考察現場、觀看出土文物後進行研討,認為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和其皇后蕭氏的最後埋葬處。
  墓誌等珍貴融資文物力證墓主身份
 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,兩座磚室墓併排而列,隋煬帝的墓頂已被清理得很乾凈,鋪地磚整齊光亮,據介紹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房屋二胎;蕭後墓中還保留著她的骨架、被泥巴包裹的鳳冠、陶俑和漆器等。
  當天下午舉行的發佈會上債務整合,證明墓主身份的鐵證是隋煬帝陵墓的墓誌。墓誌腐蝕較厲害,但通過3D掃描技術仍破解很多文字。中國社科院考研所所長王巍宣讀專家組意見,並公佈已知的墓誌文字:“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……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……扵流珠堂其年八月……西陵荊棘蕪……永異蒼悟……貞觀元年……朔……葬煬……禮也方……”
  大量的出土文物也印證墓主身份。隋煬帝墓葬中出土了玉器、銅器、陶器、漆器等珍貴文物100餘件(套),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,不僅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,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。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,獸面直徑26釐米,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msata首大小相近。此外還出土大量的文官俑、武士俑、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。
  蕭後墓中出土玉器、銅器、鐵器、陶瓷器、木漆器等200餘件(套),其中一件白玉璋1件;成套的編鐘16件、編磬20件,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齣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;陶俑有牛、馬、豬、羊、駱駝、雙人首蛇身俑、文官俑、執盾武士俑等,部分陶器有彩繪;瓷器有青釉闢雍硯1件,造型精美;一套女性用冠飾,工藝精巧,國內罕見。
  以帝、後禮下葬,間隔21年
  根據史料記載,隋煬帝在揚州江都宮被宇文化及所殺,最初由蕭後殯於流珠堂,後由部將陳棱改葬在吳公台。唐平定江南後,武德五年(622),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葬雷塘。貞觀二十二年(648),蕭皇后病死,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。
  墓誌中出現“貞觀元年”字樣,主持發佈會的中國社科院考研所所長王巍認為,這是李世民下令修建隋煬帝墓葬的時間。由此推論,隋煬帝去世後共葬過5次。
  下轉A4版
  上接A1版 考古表明,當年營建墳墓時並沒有開挖墓穴,而是在平地上用磚砌墓室,建好再堆土,因此墓葬是一個大土墩。21年後蕭後去世後,再挖開土墩,在隋煬帝的陵墓旁邊修建蕭後墓。
  從隨葬品的等級之高,數量之多來看,楊廣和蕭氏並沒因隋亡而受輕視,仍然是以帝王和皇后的禮儀下葬的。一方面,隋煬帝楊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舅,兩家有親戚關係,另一方面,隋煬帝死後,李淵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,再安排楊侑禪讓皇位給自己,因此唐朝並不否認隋朝的正統性。
  骨骼帶來DNA檢測希望
  隋煬帝墓葬中出土了兩顆牙齒,經鑒定屬於一位50歲左右的男性,與隋煬帝的年齡相當;蕭後墓出土了較完整的骨架,年齡在56歲以上,身高1.5米左右。專家們認為,這就是蕭後的骨骼。根據史料記載,蕭後去世時年齡在80歲左右,但目前只能斷定年齡的下限,那麼有沒有可能找到更可靠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呢?
  不久前復旦大學進行的曹操家族DNA檢測,同樣有望用到DNA技術。上世紀90年代,蕭後的親弟弟陶丘侯蕭瑒的墓葬在洛陽被髮現,出土的墓誌詳細記錄了他的生平,如果蕭瑒的遺骨尚存,那麼通過DNA比對確認這具人骨架是否屬於蕭後將有很大希望。
  蕭瑒去世時只有39歲,而蕭後的另一個弟弟蕭瑀則活了70多歲,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曾當過宰相。蘭陵蕭氏在唐初是貴族力量的重要一支,活躍於政壇,頗具實力。專家認為,蕭氏的實力也是李世民善待蕭後,併在她去世後將其靈柩送至揚州與隋煬帝合葬的原因之一。
  阮元為何認錯隋煬帝陵
  曹莊隋煬帝陵的確認,推翻了清代學者阮元的論證,也使目前作為揚州重要景區的邗江區槐泗鎮的“隋煬帝陵”面臨重新認定。清嘉慶十二年(1807),阮氏經考證認為今槐泗鎮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,遂被後世廣泛接受。
  然而南京圖書館研究部主任徐憶農檢索古籍發現,就在阮元生活的清代,地方志均提到隋煬帝陵,並且指向的是現在的考古地點而非阮元考證的地點。乾隆八年成書《江都縣誌》、嘉慶年間刻印的《重修揚州府志》和光緒年間所刻《增修甘泉縣誌》,均記載隋煬帝陵在城西北十五里雷塘,貞觀二十二年,蕭後去世後,唐太宗派人將其送至揚州和隋煬帝合葬。
  其中《重》書收錄阮元自己寫的《重修隋煬帝陵》。文中寫到,他看到明代嘉靖《維揚圖志》上雷塘北畫了一個墓碑,有“隋煬帝陵”四字,但問城中之人,卻沒人知道。嘉慶十二年,他為父母守孝住在圖志上的陵墓附近,偶遇北村老農,老農說陵墓還在,並帶他去看,只見陵園有四五畝,有很多亂葬墳,陵墓高七八尺,占地兩三畝,老農說地下有隧道和鐵門,小時候挖土見過。於是阮元坐在陵下,招呼當地百姓擔土,堆一石土給一文錢,幾天后堆了七八千石土,種了150棵松樹,陵墓又變得壯觀起來,又請時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用隸書寫了“隋煬帝陵”,樹在陵前。顯然,阮元走入先入為主、按圖索驥的誤區,並未作嚴密的考證。
  出土文物保護面臨挑戰
  雖然考古成果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,但出土文物保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。
  首先是隋煬帝墓葬的耳室倒塌,目前用鋼管搭架支撐,尚待修複;其次是墓磚燒制時質量並不太好,現在風化比較嚴重,文保專家已使用外內外的三種配方加以保護,併在實驗室里模擬日曬雨淋、颳風甚至酸雨等實驗,期望找到最合適的保護手段;第三是出土的銅編鐘、編磬的腐蝕較為嚴重,目前已經實行無氧封護,處於“休眠狀態”;四是鳳冠結構複雜,包括花鈿、步搖、琉璃珠等很多部件,目前只有唐朝公主李倕墓中出土過一件,一旦拆解幾乎無法複原,目前只能繼續包裹在泥土中。
  “隋煬帝墓”名稱有待商榷
  發佈會現場,很多記者註意到,此處墓葬沒有稱為“隋煬帝陵”,而是“隋煬帝墓”。陵專指帝王的墓葬,以前都說帝陵,從不說帝墓,為何此次要稱“隋煬帝墓”?
  專家解釋說,一方面下葬時楊廣已經不是帝王,而且周邊沒有發現陵園建築;另一方面,墓誌中就寫著“煬帝墓誌”,因此公佈時還稱為墓。
  然而這一說法尚待商榷,墓誌中明確寫道“帝崩於揚州”,皇帝去世叫崩,諸侯去世叫薨,一般人去世則稱為歿,因此墓誌中承認楊廣的帝位。史書記載,蕭後去世後,唐太宗恢復她的位號,即承認她的皇后身份,派官員護送靈柩至揚州與隋煬帝合葬,因此認為此處墓葬還應稱為“陵”。
  本報記者汪瀅龔倩王宏偉
  (原標題:隋煬帝墓葬獲國家文物局確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56prbfl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